很久以前,雞籠(今基隆)是一個安靜的漁村,村民們世代以打漁為生。那年,海面上的天氣變幻莫測,連續幾天的暴風雨捲走了不少漁船。村子裡的婦人們站在岸邊,焦急地等待丈夫和兒子的歸來,但漁船再也沒有出現在地平線上。一天傍晚,老漁民阿福和幾位村中的長者聚集在海邊。
「我們的先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天氣。」阿福望著翻騰的海浪,憂心忡忡,「海上的亡魂也許因為無人祭拜,怨氣才這麼重。」
旁邊的村長阿根點點頭,沉思著說:「這些日子,風暴的頻率比往年都多,或許真是亡魂作祟。」
那晚,阿福回到家裡,躺在床上,久久不能入睡。突然,他夢見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,老人身披古樸的衣裳,站在海岸邊的高台上,周圍燃起一圈圈的燈火。
老人低聲說:「亡魂徘徊無依,若不超渡,他們的怨氣將籠罩整個村子。每年農曆七月,你們要設壇祭拜,讓孤魂野鬼得以安息,否則村民的命運將無法逆轉。」
阿福驚醒,滿身冷汗。他急忙找到村長阿根,將夢中的情景一字不漏地告訴了他。
「這一定是神明的指示!」阿根說,雙眼閃著光,「我們不能再等了,必須馬上行動。」
幾位村中的長者聽聞此事後,也紛紛同意這個做法。他們商量決定,每年農曆七月十五,設壇祭拜那些在海上喪生的孤魂。全村的人都要參與,並準備豐盛的供品。
到了七月十五,村民們在村中的廣場上設置了一座高大的祭壇。老人們帶領年輕的村民們製作精緻的紙燈籠,並在燈籠上寫下亡者的名字。一位老婦人手裡抱著亡夫的衣物,喃喃低語:「老伴啊,願你在另一個世界能得到安寧。」
祭祀儀式當天,村民們穿戴整齊,排成長長的隊伍。阿福站在祭壇前,虔誠地點燃了第一盞燈籠,燈火微微搖曳,彷彿海風中的一抹暖意。燈籠逐漸升起,照亮了整片漆黑的夜空。
「燈籠會帶領亡靈找到回家的路,」阿根看著遠處的燈火,感慨道,「從今以後,這將是我們村子每年都要做的事。」
在那次祭祀後,暴風雨漸漸減少,漁民們也能再次平安出海。村子重回平靜,村民們堅信,是他們的誠心感動了亡靈,也得到了神明的庇佑。從此以後,雞籠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「中元祭」,村民們用燈籠、供品和祈禱來超渡亡魂,祈求全村的平安與豐收。
這個傳說不僅是村民們對生命的尊重與悼念,也象徵著他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平安生活的期盼。